作为社群文化概念存在的「淀粉」

(文末附有注释;本文非常扯,我的写作能力太差,没能很好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请酌情阅读) 最近处理了一系列ddl之后突然变得有些闲,虽然之后仍然还有很多要处理的,但现在索性来写一下这篇罢。

这篇文章的起因是云鹏的这篇文章《告别——陪伴近十年的「淀粉」》的发表,以及我是淀粉论坛只读镜像的恢复。所以我也来写点什么罢。

关于少电与我的关系,我在12年12月13日曾写过一篇简短博客来记录,彼时的我虽然已经停止了订阅,但正在为少电撰稿。而转眼间,又是五年多过去了,现在倒是差不多与少电毫无关联了——实际上,进入高中不久后,我便推掉了写稿的工作,而RK倒是一直撰稿至今了。

那么这篇文章,不是来回忆我与少电,而是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少电与淀粉,淀粉与淀粉。

对于淀粉一词,一个非常直观并且容易理解的概念是,它是一种标签,少电杂志粉丝的标签。这一理解是天经地义的,也是淀粉这一概念的起点。但是,这一理解太过于显然,以至于掩盖了淀粉这一概念的重要内涵,即淀粉是作为社群文化概念存在的淀粉。

与我同龄的淀粉如今大多走向、也或者即将走向大学,那么淀粉这一概念确是与我们渐趋远离了。这倒不是说,我们许久没有订阅杂志,也没有什么交集了。而是说,虽然我们在理论层面仍旧有着淀粉这一身份,但却不会以「我是淀粉」作为自己的动因行事了。

我要说的是在很多老淀粉那里,少电的科技咨询转型,丢失技术内容的批评并不罕见。更有有以「接力曾经的少年电脑世界」为口号建立的《淀粉月刊》,试图恢复技术传统的「救亡图存」的运动。 当然,与当年相比,如今的内容确实更「软」,但对于当年的印象也有过度美化的嫌疑。毕竟,大虾试炼场与游戏梦工厂在少电那里也仅仅是2012年的昙花一现,纵观少电20年的历史也断然不是主流;而其他的某些技术性内容,技术性如何尚值得商榷。

倘若我们重新审视那个时代,我们可以看到当年的一片勃勃生机并非由于技术传统带来。事实上,很多非技术淀粉也为这一生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那片生机是淀粉社群的生机。

所以54df论坛的名称「我是淀粉」道出了这一关键。这个名字饱含了大家对于「淀粉身份」的认同,而这一认同也绝对不是仅有订阅杂志获得的淀粉身份标签,而是建立在社群中的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又不限于某个单独的论坛,54df的用户也可以在qsqkbbs谈笑风生;这种身份认同又是一种时间上的(而不是空间上的)连续概念,换句话说,老的淀粉社群已经彻底消亡了,于是也割裂了,那么几年前的淀粉与现在的淀粉,可能都认为自己是淀粉,也误以为双方认同的是同一个身份,但他们的实质却又有所不同。这里说不同,很难察觉,是一种非常暧昧的说法。因为淀粉作为少电粉丝这一「标签」是天经地义的、无可置疑的,而社群却抽象的多。

但是老淀粉社群也确是消亡了。第一点便是入口的关闭,在54df的入口无法从杂志找到后,54df就失去了向下延续的能力。然而随即建立起来的qsqkbbs却又实现了延续,并且总的来说,二者是同一个社群的身份认同。但是qsqkbbs关闭后社群交流的载体也终于消失了。

老淀粉社群消亡后,在这残骸上诞生了无数小圈子。社群是围绕主题而存在的,而圈子确实围绕人际关系。所以建立在老淀粉社群的残骸上诞生的新圈子们,必然由于心理惯性仍带有某些淀粉色彩,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色彩也会一点点消去。所以论坛比群聊天然 更容易形成社群,而后者则是圈子的摇篮。正如如今的SF Group,很难说还有什么淀粉色彩;而保留了淀粉色彩的zyx的群,如今已是死寂。而前文提到的淀粉月刊,如今看也更多是一个圈子而非新的社群罢。

淀粉社群是淀粉的社群,淀粉是社群的淀粉,不仅仅是少电的淀粉。老的淀粉社群已经永久的消亡了,新的又看不到成立的希望,所以我们感觉不到生机;即便新的社群建立,也不是我们熟知的那个社群了——尽管他仍名为淀粉。

注释 《少年电脑世界》: 一个以介绍电脑知识为初衷的杂志,曾出现在中小学订书单上。简称“少电” 淀粉: 《少年电脑世界》杂志读者的称呼 54df:即「我是淀粉」论坛,一个盛极一时的非官方淀粉论坛 qsqkbbs:即「青少期刊」论坛,青少期刊的官方论坛,不仅限于《少年电脑世界》杂志,但主要用户为淀粉 丢丢、疾风等: 《少年电脑世界》杂志的编辑 云鹏、约修亚_RK(RK)、Zyxwvu(zyx)等:淀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