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间点写一篇文章,那么主题或许是不言自明的。
「高考」在很多程度上都已经超过了其本身的意义,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而反而是某种青春「意象」了。于是,围绕着高考产生了非常丰富的文化现象。除去少数国际高中的出国党,集训队的竞赛党,几乎人人都必然经历高考。实际上,高考在这时已经成为了一种抽象化的理念,不单单是那场六月七八号的考试,而是整个割裂了高考前-高考后的一道巨大的高墙了。在某种意义上,高考前的生活是一个收束的漏斗,「你从各处而来,却由此通向彼岸」。
描写中国高中生活的作品,必然无法绕过高考这一意象。正如我们的高中生活,到处都充满了这一意象一样。我们只要抬抬头,就能看到不远处的这座高墙。所以一个人无论是普普通通地去爬上这座墙,抑或是做一个「叛逆者」,你的所有行为指向的客体又最终是这座墙。你要努力,是努力去高考;你要叛逆,却也是远离高考了。
从这样的层次上,《高考恋爱一百天》这款国产的AVG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一个极好的复刻。游戏中有着丰富支线剧情和结局。然而无论是什么路线,游戏的流程就在六月七日为止了。而游戏的结局画面则是以一张高考成绩单为开始,以大学后的生活片段为结局内容。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对我们现实世界一种隐喻,即站在那高墙之下的学生,所能够看到的当下生活的终点就在于高考,而正如游戏结局后的画面只是一些生活的碎片一样,高考后的一切在此时的学生眼中无疑也是碎片化的。而在另外的许多场合,未来自然永远也是不可预知的,但是却也从不像这样一般令人产生断片之感。
而游戏与现实的最大的机制不同其实在于「存档」,存档机制使玩家得以无限地在时间的层面上进行回溯,由此,玩家的整个游戏体验不再是线性的经历,而是某种非线性的观察。换言之,玩家在初始游玩时可能会在回忆与情绪的作用下产生极强的代入感,并在第一次游玩时往往会进入不太好的结局;但是,在随后玩家往往会选择重新开始,或是利用存档不停地重新回溯到一些关键的选择节点来走向不同的未来。一旦玩家开始利用存档机制不断回溯时间,那么玩家就无法被看作是主角的扮演者,而只能看作是一类饶有兴趣的旁观者了。
那么现实里的我们,没有回溯时间能力的我们自然是真切地体会到一切痛苦和快乐(假若有的话)的亲历者,而非好奇驱使的观察者。但是这仅仅是对考生而言,对于已经远离了高考的我们来讲,我们又成为了旁观者的存在了。每到高考时,总是有诸多媒体来报道高考的事情,我们也总是饶有兴趣地去观看。实际上,我们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在做着时间回溯的「读档」,我们无法真正意义上的去改变既成的事实,只能在心理上以一种寄托的形式假想地重温高考,却没有意识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成为了自己的观察者,「高墙」已经不见了踪影。